首页 | 中心概况 | 科研成果 | 研究项目 | 学者风采 | 学术交流 | 社会服务 | 文件下载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文章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正文
楚文化大家刘玉堂教授军运会CCTV1前方演播室访谈实录
2019-10-21 07:42 中心办公室 
主持人: 您好,欢迎回到新华社军运会前方演播室,相信您刚才欣赏完宏大的开幕式后此刻可能同我一样非常兴奋,关于开幕式,组委会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开幕式的活动安排意图诠释和平发展理念,讲好和平发展故事,彰显维护和平决心,今天我们就请到了来自湖北省社科院的文化学者刘玉堂教授,让他跟我们谈一谈这场美轮美奂的开幕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主持人: 刘教授您好!

刘玉堂:您好!

主持人: 我们看到刚才开幕式中除了仪式之外,各个演出中有许多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中国传统元素,用这些元素去诠释现代和平发展的理念,去阐释军运会的理念应该说是难度不小的,那么作为一位学者,对于您个人来说,有哪些元素最能引起您的共鸣?这些元素又是如何支撑开幕式主题的呢?

刘玉堂:好的,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我自己看了也感到非常震撼。第一,这次军运会文艺演出的背景非常宏大,运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和中华大地。长江黄河奔腾不止,中华大地连绵不绝,中华文化生生不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们发现在长江黄河之滨,在中华大地上,我们的军人雄姿英发,他们反复奔跑,跳跃,这意味着中国历代军人为了保卫祖国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我突出的一个印象就是其中有一段用武士队形来演绎“止戈为武”的片段,这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传统军事史上的精法所在。“止戈为武”是谁提出来的呢?是由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提出,楚庄王认为“武”这个字为两个字构成,左下方是停止的“止”,右上方为干戈的“戈”,他进一步认为干戈就是兵器,那么古人造字便是告诫后人,真正的武力是为了放下兵器,停止战争。如果说用今天的话语来表达,他的意思就是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挑起更大的战争,战争之目的是为了实现和平。那么第三个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发现开幕式里引用了《清明上河图》的一个画章,非常美,真的是美轮美奂!我注意到在演绎清明上河图这出画卷的同时有一个声音在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水调歌头》最后两句就是点睛之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军运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世界和平,那么“人长久”就是世界和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天下“共婵娟”就是地球的人共一个月亮,共同沐浴在月亮明媚的光辉之下。

主持人: 我们注意到在这几天的采访中,对于许多运动员的采访,他们很多次也提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么关于这个关键词来说,您觉得在开幕式中还有哪些环节是阐述了这一思想的呢?

刘玉堂:还有一个是非常突出的阐述了“类命运共同体”人的理念,就是我们看到下方出现了敦煌的壁画,丝绸的下方是驼铃声声、是连绵不绝的骆驼队伍、商旅和往来的文化使者,这就是我们“一带一路”所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又发现出现了巨型的轮船和船舰,这就意味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前面说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后面说的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的画面里,要告诉我们的是“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来的倡议,事实上,“一带一路”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践行,因为这最终目的是世界各国人民“共赢、共建、共享”。

主持人: 好的,谢谢刘教授。十月的武汉将成为全世界运动健儿的舞台,军运会大幕已经拉开,我们期待各国选手们将拼搏超越自我,赛出友谊赛出成绩,军运会必将精彩纷呈。
 

 



   

刘玉堂
 


 

刘玉堂,湖北大悟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大学特聘教授、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院长,长江大学特聘教授、楚文化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客座教授。社会兼职有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楚国历史文化学会会长、湖北省三国文化学会会长以及国家出版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入选中央直接掌握联系的国家级专家、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2014年,刘玉堂研究员作为湖北省教育厅委托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专家组组长,对中心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期望。
 

长期致力于楚文化、长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近年兼及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类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独著《楚国经济史》首次多维度、全方位对楚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中对楚国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直接生产者的身份与地位、宗法制度与等级构成以及社会性质等关键性问题的探索尤为精深,深受学界嘉许,《光明日报》《江汉论坛》等报刊有评介。与张正明先生合著的《荆楚文化志》经由横竖交叉的考察,梳理出荆楚文化发生、成长和演变的线索,揭示出荆楚文化的特质、分衍状态和流迁趋势,以及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间多向的碰撞、交流和融合,进而如实地指出了荆楚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持久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有专门评论。

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其中主编并任主笔的《世纪楚学》获湖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荆楚文化志》(合著,系《中华文化通志》之一)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主编的《长江文明之旅》获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任学术顾问和主讲嘉宾的央视大型人文纪录片《楚国八百年》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巴楚艺术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大学路8号 邮编:443002